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2013 > 领导文章 > 正文 >
院长鹿林发表署名文章《由理论到理论的实践 由实践到理论的理论》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5-22]     点击次数:      字体大小[ ]

    5月27日出版的《山东交通学院报》在一版刊登了院长鹿林署名文章《由理论到理论的实践 由实践到理论的理论》。全文如下: 
                                   由理论到理论的实践 由实践到理论的理论

                                                院长 鹿 林

    很久以来,我以为书本上讲的东西就是理论,实际工作的过程就是实践,就这样将理论与实践做了简单的划分。后来对此不断地思考,感到此论偏颇。书本是理论,对我们每一个读书人来说是无疑的了,但书本也应该是作者的实践,是作者学习、思考和经验的积累,写出了文章,其创造的过程应该是实践的活动。它是作者将头脑中思考的问题,借助于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写成了文章,其中逻辑的架构、知识的应用、表达的技巧等等,是作者创作的结果。看起来,是阐述的一个理论问题,实际上这一表达的过程就是实践。人类思想为什么这么灿烂,人类的精神生活为什么那么丰富,很重要的是历朝历代诸多作者的著书立说对读书人的启迪。文章的形成至少有两类,一类是作者对读书的理解,付诸于文章,是对问题思想层面的思考,并没有经过实践的印证,我权且称其为由理论到理论的实践;另一类是作者对实践过程新发现的归纳、探究和创作而形成的文章,我权且称其为由实践到理论的理论。
    人类社会也正是由于不断地进行文章创作,才使得思想活动丰富多彩。但只有思想活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活动指导下的实践活动,物质财富的创造终究要靠人类的实践行动。瞎碰乱撞的盲目行动,怎么也比不上构思严谨、方案清晰的行动。有理论指导的实践行动,其针对性更强,更有可能形成成果。有了理论的指导,并不代表就能包罗解决实践中的所有问题。因为在实践中会出现新的矛盾,如对事物理解的延伸不同、使用方法不同、实现技术不同等,难免与初始设想有出入,实践中遇到了曲折和困难是经常的事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很多的思考,如果说,能将这些思考系统化、成果化,汇集成文章,就可能形成新的理论。这个在实践中凝练理论的过程,对实践行动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这些理论可能对现实的影响力更大、更持久,传播的范围也更广。
   人类精神财富博大精深,能够表达为书本的东西毕竟还是少数,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通过口口相传来延续人类文明。口口相传的东西是否能够构成理论另当别论,但传播过程就是实践活动,是否能够一直传播下去,也要看传播内容的穿透力、传播者的表达能力和接受者的理解力。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口口相传或师徒相传的技艺,如许多民间艺术,可能并没有形成很系统的理论,但是它以习惯了的方式传承下来了。一些没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因为缺乏形成文章过程的凝练,在传承过程流失、失真也是存在的。一些即使有文字影像记录传承,也形成了理论体系的,如果没有师傅的指导,可能由于人理解的局限性,也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比如戏曲,如果没有师徒传承,仅靠对看戏、影像的理解,就很难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水平。由理论到理论的实践和由实践到理论的理论,应该是在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当中不同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所应用型的工科院校,其责任更在于培养对知识进行应用的人才,是对科学家发现的知识、总结的规律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而不是过多地探究知识的发现和规律的揭示。由实践到理论的理论,可以验证人类发现的理论知识,可以验证人们掌握理论知识的水平,更有可能发现应用性创新,更能够促进人类物质财富的增长,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更应该注重于此,更应该在由实践到理论的理论过程中有所建树。由实践到理论的理论,首先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知识的应用,能够形成物质的成果;继之,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探索点,并对相关的知识再学习、消化、提炼又形成了文章,这样的成果可能就更适合于工科院校的发展特点。这样就可以使一个实践的过程,变成一个我们不断学习思考的过程,衍生出很多思想的火花,变成一个既有理论体现,又有理论延伸,继而产生成果的过程。
    由理论到理论的实践,可以不断地督促我们学习,使我们思考得更深邃、更深刻,可以丰富人类的思想,也可以形成很好的文章,但这只能是理论的一类形成方式;我们须臾不能忘记,由实践到理论的理论这个过程,它既可以形成很好的物质成果,又可以形成有支撑力的文章,高等教育分类办学的要求,更需要我们工科大学关注这个方面。当我们不断地延伸着由实践到理论的理论的过程,我们的组织内驱力就会由于创新而不断增长,由于有了更多的实践经历,我们就会对专业有更多的理解,付诸于人才培养工作就更具有针对性,崇尚实践、崇尚创新就会蔚成风尚。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