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出版的《山东交通学院报》发表院长鹿林署名文章《应用型人才国际化视野精致化培养》。
应用型人才国际化视野精致化培养
院长 鹿林
我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正在依托于“调研—规划—实施—反馈”的循环、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卓越工程师等举措向纵深推进,其内涵聚焦为“应用型人才国际化视野精致化培养”,如何理解其含义?试释如下:
一、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概念宽泛,人才都是为了应用的,没有了应用也就谈不上人才了,从全社会看,一个新英体育直播的人才培养能力有限,我校人才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型,要在实践性、适应性、创新性等方面强化人才的训练。
实践性的表现首先是会干,对自己专业的工作对象在机理上有较清晰的认识,熟悉所使用的工具,能够实现工作目标。比如架桥、铺路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作对象,从业者对架桥铺路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使用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完成架桥铺路使用的工具,无论是钻探机、挖掘机还是摊铺机等功能要清楚,要掌握工具先进性的走向,并且能在实践中发现工具的不足,这些对作为一线的工程师或管理人员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些工具都会用,对一个人来说也很困难。其次是会想。会想就是对一个实践的问题,在动手之前就谋划好实现的路径、方式,要有工作的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能通过计算机模拟其过程,那就会更有利于会干;会想就有了对事物的深入认识,能够分析实践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有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正是由于举手投足之中会干、会想表现出来受过了专门的训练,体现了人才的专业性。第三是入身,就是将实践的能力变为自身素质。对解决问题的实践、思考的不断积累,就是将实践能力变为自身素质的过程。人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专业领域所能涉及到的,只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你还要在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等方方面面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但实践能力强的人,更有可能取得好的结果。如果遇事只会一味地沮丧、懊恼、指责,而不去解决问题,或依赖于别人帮助解决问题,或许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如果能够自我或主要参与解决问题,那又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工程技术人员很重要的是,要使实践能力由具体事件的动手、思考变成为自身的素养。而这些从哪里来呢?可能也只有从勇于实践、不断训练和总结提升中才能实现。
适应性,应该包括工作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适应、环境的适应。人生中,工作占据着重要的时空,也成就了大多数人的价值。工作的适应性就是营造一种状态,在其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不断地提升自我;而营造这种状态就需要训练适应能力,要学会认识工作,努力在工作中寻找发挥自己特长的切入点,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能力。人际关系的适应,就是营造生活的状态,既有围绕着工作的人际关系,也有其他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亲人等。和谐使人心情舒畅,别扭使人心情异常,与人和睦相处、学会化解矛盾,其中的沟通交流、做人处事等等是需要刻苦训练的人生技巧。
对环境的适应也是奇妙无穷,我们身处的环境,要素万千,变化万端,对环境的理解也迥然不同,人的位置变化了,环境也会随之变化;人的心境变化了,对环境的理解也可能发生变化。适应环境很重要的是适应变化,并在变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何为适?应该是适应客观事物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深度、角度可能不同,处事方式、技法等不必相同,但事物的发展规律却是客观的实在,探究事物的规律是适应的基础。适应能力重要的在“心”,无论是坚持、调整还是逃离,都是自我适应的不同方式,关键是培养自我选择的能力。
创新是时代最鲜活的特征,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创新的基因,高等教育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将其本来就拥有的朴素创新精神激活光大。创新是什么?我认为也就是资源的配置结构发生了变化。米饭和粥,二者仅是水与米的配比不同而已;面加了酵母就可能做成馒头,擀成皮包入馅就可以成为水饺,在面的基础上添加了不同的元素,就形成了不同的食物。道路建设中遇壑填平仍然是路,架起就成为了桥,地下穿过就是隧,都是为了完成通行的基础作用,实现的方法不同,就实现了创新;教育也是如此,基于我会而教就是供给式的方式,基于需求而教就是需求导向的方式,立基不同就有了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创新的关键是发现创新点,分析其原因构成,提出解决的方案,并实现创新的结果。培养出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民族的希望。
二、国际化视野
中国经济已经走向了世界,且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迫切需要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形态,在诸多的国际化要素中,至关重要的是人的国际化。交通事业国际化应该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因为物流离不开交通。交通人的国际化是交通事业国际化的根本生态要素,已成刻不容缓之势。我们新英体育直播如何实现国际化?第一,一些专业必须按照国际化的标准办学,如航空、航海等专业,因为这些学生将要从业的标准都是国际统一的,所以,在教育过程当中,没有必要将国际标准汉化,从业之后学生再由汉化返回国际标准,我认为这样不利于人才培养,原汁原味地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教育,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但也只能迎战,不要为了教而另辟蹊径,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用。第二,积极地引进国际元素,包括引进项目,引进师资,我们要时常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进程,因为,高等教育要使人才培养国际化,非常需要教育方式、思维方式的国际交流和相互借鉴,关键是教育者的国际化,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国际化进程,选拔和培养一大批实现国际化教育的优秀师资,支撑新英体育直播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我们要不断地拓展派出和引进留学生的规模,使国际化教育成为促成我校快速提升水平的成长点。我们要搭建更多的国际化平台,包括友好合作、合作办学等等,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拓展国际化空间。
三、精致化
精致化既是理念,更应该是行动,并由行动变为规范,积淀成为文化。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脚踏实地。精致化是干出来的,基础是脚踏实地,因为事业都是由若干事件所组成的,每一个事件又会分解成若干工作环节,或是由若干人的工作集成,或是一个人不同时段的工作组成。整体的精致化离不开每个个体的精致化,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个工作点都达到了精致化,才能实现整个事件的精致化。脚踏实地忌讳的是,说与做的不符,将问题说得头头是道,对远景设想得很美好,而这些设想是今天的,也是昨天的,可能也是明天的,从来未付诸于行动,说与做不符,没有了行动精致化也就没有了依托。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侃侃而谈的会议占据了大片的时空,会议套着会议,重视接着重视,而恰恰是在具体的实施上没了下文,可能是惊天动地的伟大设想,却在行动上疏于操作的落地,套装着炫丽描绘的宏愿,经不起少许的风吹雨淋和时间的浸泡,也终归是空悲切。没有了脚踏实地,可能是星点的事情,被层层的不求深究肆意放大,成为了貌似了不起的事情,很多严重的问题,也往往是始于细微的疏漏。
第二,精致化在于发现问题。没有发现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当我们以精致化的要求对待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工作中有许多不足,如果发现了这些不足,我们又付诸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就会不断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既有我们随机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岗位职责清晰、要求明了,继而,脚踏实地解决问题,我们的事业就会不断地壮大。发现问题是精致化的又一个重要基础。
第三,精致化在于精益求精。精致化永远是在进程中,没有止境。人类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人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都会对精致化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精益求精使得精致化不断进步。当我们敞开心扉浮想联翩的时候,可能在某一个看似并不起眼的想象空间中,会发现一个创新的可能,如果能够以精致化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想象的创新敏感点,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将想象变为实际的行动,许多创新也是从灵光一闪而被精确地捕捉。我们依托的工作平台和工作内容,许多都是年复一年的再现,当我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之,就会发现有许多的地方可以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当我们用询问去过筛存在的时候,就会发现有许多的东西已经时过境迁。如果精致化成为我们的文化,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对我们事业就会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在不断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聚合过程中成就我们自己。
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内涵是需要不断地成长的,成长的源泉在于集体智慧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