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看交院 > 正文 >
《山东商报》:大学生组志愿者吉林抗洪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8-30]     点击次数:      字体大小[ ]

新闻地址:http://readmeok.com/2013-8/30_27729.html

    今年八月初,吉林省遭遇严重洪灾。山东交通学院大三学生王杨返乡办贷款时见家乡灾情严 重,萌生了组建大学生抗洪志愿服务队的想法。这一想法在得到老师支持后很快付诸实施。8 月5日至13日,王杨和另外两名山东交通学院吉林籍老乡组建了一支19人大学生抗洪志愿 队,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沿江镇抗洪8天。近日,当地政府给山东交通学院寄来了表扬信。记者徐玉芹 实习生范佳
  A回乡办助学贷款正好遇上洪灾
  8月4日,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航海专业112班的王杨在回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沿江镇老家办助学贷款期间,正好赶上家乡发生洪灾。在得知沿江镇的民堤需人力防守时,王杨萌生了组建抗洪志愿服务队的念头。在向新英体育直播老师汇报后,他邀请本校吉林籍老乡辛立权、宋虎加入。王杨告诉记者,短短两天时间之内,通过当地同学联系同学,他们很快组成了一支19人的抗洪服务队。“今年吉林洪灾特别严重,不亚于1998年特大洪灾。我的家乡受灾很严重,好多农田被淹,很多地方水都漫到大树的树梢了。”王杨说,因为家乡经常发水灾,抗洪救灾也就成了常态。他长这么大,参加过的抗洪救灾就不下四次。“1998年的抗洪我也参加过,那时候我十岁,帮着大人一起灌沙袋。因为人手不够,就和大人一起扛沙袋。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提了一篮婶婶煮的鸡蛋去送给抗洪解放军,但是解放军叔叔一个都没有动,又让我提回去了。”当年这一幕深深印在王杨的脑海里,也让他每次遇到洪水,都会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洪第一线。

  B抗洪不盲目巧用大学专业知识
  抗洪队组建好后,他们第一时间赶到抗洪第一线—沿江镇前少力村莫什海屯。王杨告诉记者,他们的任务是修理筑好的防水堤,协助村民打桩、巩固工事,给袋子装土,协助村民转移贵重物品。“在实际抗洪中也有一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物资不足。当地一位粮食收储库主任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免费为我们提供了车辆、司机和物资。这样参加抗洪同学的交通问题就解决了。同时我们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支书的支持,这都对我们能够有序安全的完成抗洪志愿服务提供了保障。”
  除了毅力和勇气,这支大学生抗洪服务队还巧妙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抗洪之中。在洪水的冲击下,水下的木质扶桩很容易被冲垮。为此,学土木工程的辛立权提出用钢条来加强扶桩稳固性的想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村民的一致赞许。学航海专业的王杨还在抗洪期间驾船查看水面涨势。

  C手脚磨出水泡身上多处被割伤
  作为抗洪队队长,王杨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他最担心的是队友们的安全。“我们抗洪队里有的同学不会水,万一哪个同学出了问题,我无法向他们家人交代。”因此,在正式抗洪前,王杨和队友们明确了哪些他们该做,哪些不该做。比如下水这样的事情,他们是绝对不能做的。
  抗洪期间,抗洪队19人中,只有队长王杨一个人下过水。“我从小从江边长大,水性很好。作为农村的孩子,我经历过多次洪水,所以并不害怕。像防护堤歪了,需要有人下水去扶正,我就跟队友们说,所有人都不要下来,我一个人就行。”
  8天下来,队员们像一股绳,紧紧拧在一起。抗洪队另一成员山东交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122班学生辛立权说,本来队里很多同学都不认识,几天下来,大家吃住一起,很快成了亲密战友。
  由于这些大学生平时基本上没干过重活,抗洪结束后,他们每个人手和脚都磨起了大大小小的水泡,身上、手上多处被石子、钢丝等割伤。辛立权说:“虽然抗洪很苦,但是大家一起为自己家乡出力,感觉特别好。”

  报恩
  父亲因病去世后 得到很多人帮助
  谈起组建抗洪队救灾一事,王杨说,自己只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两年前,父亲因癌症去世,他只能带着身体欠佳的母亲来上大学。“这一路,我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
  王杨说,他一直都记得两年前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的那段日子。“因为贫困,我带着妈妈在当地民政局,参加了圆梦工程行动。”
  父亲因癌症去世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带着身体不好的母亲一起上学。而山东交通学院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在校内为他的母亲找了一份工作,实现了他带着母亲上学的心愿。“我这一路得到很多人的帮助,现在每年还拿着国家的助学贷款上大学。我只是希望自己能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编辑: